烟雨榆中启“农课”:高寒山地生态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省政协在榆中县河湾村举行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现场观摩会
八月的榆中高原,云雾在山峦间流转,细雨为马坡乡河湾村的田野笼上一层轻纱。8月5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一场关于百合、中药材、高原夏菜、和美乡村建设的“生态农业课”,在这烟雨朦胧中生动开讲,观摩会由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旺泽主持。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及有关站所、省农科院植保所及有关农技部门的负责同志和技术专家,爱心企业负责人,河湾村及周边村社群众,在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听取园区生产运营示范情况,实地观摩现代设施大棚优质百合小鳞茎良种繁育、当归工厂化育苗、百合种球鳞片包埋快繁技术示范应用、百合试验示范田、新品种百合“中百1号”有机种植基地及河湾村兴隆河山洪沟道治理项目和孝道文化整体设计情况,查看作物长势和乡村建设,听取农技专家、种植能手现场讲解,亲身感受和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百合:智能大棚里的“良种繁育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针对百合种球退化严重、生长周期长的难题,园区聚力攻关“百合鳞片包埋”与“小鳞茎种球快繁”技术并推广示范,不仅破解了品质退化困局,更将生长周期从7年压缩至5年。
在河湾村的智能温棚里,百合小鳞茎良种繁育区满是生机,放眼望去,百合幼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手持种球讲解:“看这鳞片,通过包裹快繁技术,良种繁育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百合试验示范田,“中百1号”长势正好,叶片舒展、鳞茎初显。
据了解,采用百合鳞片包埋繁育小仔球,每亩大棚可产80万粒,按最低市价0.5元/粒计算,产值可达40万元;小鳞茎种球繁育每亩大棚产10万粒,以1.5元/粒计,产值15万元,收益颇为可观。
“以前种百合靠经验,现在跟着技术走,心里踏实!”种植示范户曹生宝笑着说。从种球处理到育苗管理,新技术为百合产业筑牢根基,让“小百合”孕育乡村振兴“大希望”,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花”。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生态文章”
针对当归种子种苗短缺、抽薹率高、水烂病多发等种植难题,园区开展当归优质种苗工厂化繁育试验,成效初显。
走进马坡乡羊上村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雨中的当归苗更显生机。“六统一”标准化种植技术让当归长势喜人。孙新荣细致讲解种植要点,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漆永红则聚焦病虫害程序化防治科普:“从土壤监测到精准施药,环环相扣守护中药材绿色品质。”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副站长武翻江介绍了土壤、水质监测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为中药材生长筑牢生态根基,让“绿色药材”成色更足。
“效果大不一样!”种植大户王成贵感触颇深。过去,当归抽薹、水烂病频发,收成没保障,价格也上不去。如今用本地繁育的优质种苗,专家还天天到地头指导技术,当归长得壮实、品相出众,经销商在地头收购价就达每斤10元,比以往翻了一倍。
高原夏菜:试验田里的“绿色生机”
高原夏菜示范田,绿油油的菜叶上滚动着雨滴。新品种测产标牌旁,孙新荣向观摩团介绍:“高原气候独特,夏菜品质优,标准化种植让‘榆中蔬菜’走得更远。”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除草、追肥的细节,被技术人员拆解成“接地气”的讲解,农户们蹲在田埂边,摸叶片、看土壤,把知识“装”进心里。
菜田间,观摩人员俯身观察,“这菜品质好,市场肯定受欢迎!”企业经销商的话,为夏菜销售注入信心。从育苗到管理,科学种植让高原夏菜成为河湾村的“绿色名片”,连通田间与市场,撑起村民“钱袋子”。
高寒特色农业与和美乡村: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
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里,马坡乡党委书记祁辉介绍园区运营,从联农带农机制到产业融合规划,勾勒乡村振兴蓝图。观摩团还走进拆违治乱后焕然一新的河湾村一二三社,马坡乡人大主席潘晓峰讲述蜕变:“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农机社会化服务观摩点,榆中县农机站站长杨涵刚介绍服务体系,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设施科科长马小龙讲解农机性能,现代农业装备为高寒农业发展添翼。
观摩结束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及示范片带夏秋季田间管理情况介绍,以及农产品产销对接计划,并围绕持续抓好河湾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会议强调,要落实部署、抓好当前工作、总结推广经验,结合“十五五”规划,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推进农文旅一体发展,推动河湾村和美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榆中县马坡乡23个村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参加会议。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