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农业农村 >> 浏览文章

天祝县构建产业体系培育富民增收产业

2020年11月04日 产业扶贫简报 snzx 字体:

近年来,天祝县坚持“扬长避短、特色发展,体系支撑、主体集群,量化赋能、品牌提升,差别扶持、能人引领”的思路,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群众家门口的增收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天祝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的路子。

一、构建布局结构优的生产体系。充分发挥水源足、土壤好、光照强、气候凉、温差大、污染少的水土光热气组合优势,扬长避短梳理主攻方向,坚持压牧草、压青稞、压马铃薯,扩高原夏菜、扩藜麦、扩食用菌、扩中药材,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牛羊鸡马菜菌藜药”八大产业。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在金强河川区发展以高原夏菜、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带;在沿山低海拔地区发展以食用菌、藜麦、中药材种植为主的高效种植产业带;在沿山高海拔地区打造以白牦牛、高山细毛羊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独一份”的白牦牛饲养量达8万头,适生区户均养殖59头,年均增收4.45万元;肉毛兼用的高山细毛羊饲养量达140万只,养殖户户均养殖145只,年均增收3.2万元;全产业链的金鸡产业日产鲜蛋65万枚,年产值可达2.5亿元;“特别特”的岔口驿马存栏6000匹,养殖户户均饲养6匹,年均增收1.6万元;建成绿色有机高原夏菜生产基地10.2万亩,主产区户均种植14.7亩,年均增收4万元;“错峰头”的食用菌栽培规模达2500万袋、畦栽30万平方米,主产区户均栽培1.2万袋,年均增收2.6万元;健康美丽的藜麦种植面积达11.6万亩,主产区户均种植10.5亩,年均增收0.9万元;高原净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亩,主产区户均种植5亩,年均增收2.8万元。

二、构建带贫能力强的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百千工程”,构建产业园提供平台、龙头企业链接市场、合作社组织农户、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农牧民群众普遍参与的全产业链发展纽带,带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引领。实施龙头企业“储加销”三大能力提升行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7家,做到每个主导产业有1—3家龙头企业引领。吸纳178个村集体经济、3673户建档立卡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资入股,累计分红1300余万元,实现村均增收5.4万元、户均增收940元。合作社带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员一策三化”规范提升行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55家,村均达到5家。吸纳18个村集体经济、987户建档立卡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资入股,累计分红128万元,实现村均增收4万元、户均增收560元。家庭农场增效。加大项目支持、奖励扶持和培训服务力度,鼓励流转土地,抓好示范创建和动态监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728家,覆盖八大产业,村均达到7家。产业园区集群。全力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推进12个产业园建设,目前已有7家产业园已投入生产。健全“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累计吸纳178个村集体经济1.07亿元、452户建档立卡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资入股,实现村均增收4.8万元、户均增收902元。

三、构建激励保障好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出台“八大产业”提质增效方案、“两单”农业实施办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措施,制定合作社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贫困村保鲜库建设3个专项保障方案,健全“八大产业”配套扶持政策,对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差异化奖补,精准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资金保障。统筹安排中央和省、市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配套财政自筹资金,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7.05亿元,今年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12亿元,兑现到户特色产业补助资金3429万元。加强产业资金监管,对统筹整合、资金拨付、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严格管控,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保障产业资金真正发挥效益。抓好项目支撑。按照“抓好一批、引进一批、对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全力抓好农业产业项目建设。2020年实施各类产业扶贫项目59项,总投资3.12亿元,夯实产业基础,推进提质增效。推广“两单”模式。全面推行“订单+保单”的“两单”模式,发展订单种植业13.1万亩、占总面积的21%,发展订单食用菌860万袋、占总量的34%;全县农业保险品种达到20个,承保种植业11.97万亩、养殖业65.39万头只匹、食用菌842.55万袋,有效防范了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和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四、构建创新支撑强的科技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特色产业质效。推进科技创新。利用天祝县高原食用菌研究院、高原藜麦研究院,采取院企、院校合作方式,开展“八大产业”相关产品品质量化检测,成功测绘岔口驿马基因图谱,完成芯片植入,实现系统管理;引进金耳、鹿茸菇等食用菌新品种,开发金耳液体菌种技术;推动研发藜麦富硒技术,为天祝原生农产品进行品质量化赋能,提升价值定位,延伸产业链条。健全技术规程。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发布天祝白牦牛、岔口驿马2个国家行业标准,推出天祝白牦牛肉、天祝白牦牛绒、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牦牛)3个甘肃省地方标准,积极申报2个藜麦行业标准和中药材、藜麦、食用菌等8个地方性生产标准,提升农产品生产技术话语权。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县直单位技术人员包乡镇、包示范点,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包农户的技术服务分级承包制度,院落炕头讲解技术要领,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投资1000万元支持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开展“三新”引进和试验示范161项次,解决分区轮作、配方施肥、高效节水、新品种推广等问题;建成标准化栽培示范点24个、示范面积1.4万亩,提升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强化人才引领。开展“多能一专”乡镇党政正职培训,开展村党支部书记“以比促学强素质”活动,实施乡村振兴“一懂两爱”干部培训培养计划,发挥好指导和带动发展产业的作用。实施“八大产业”实用技术人才抱团学技术强管理计划,搭建联合平台,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抱团式”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华锐英才”进步计划和“华锐名匠”培育计划,培育培养乡土人才1820名,实现村均有10名农业科技带头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构建美誉形象好的品牌体系。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强化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打响“中国白牦牛之乡”金字招牌,成功申创“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誉名。发布运用“天祝原生”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政府作信用背书,扶持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辨识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三品一标”产品。大力推行“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模式,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6个,注册“牦小白”“藜小妹”“仙菇你好”等农特产品商标241个,申报“天祝藜麦”“天祝红笋”“天祝羊肉”等地理标志,天祝白牦牛作为“独一份”农产品、天祝藜麦作为“特别特”农产品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目录。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加强“天祝原生”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管控,构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天祝网红联盟”,加强“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在电商扶贫中的应用体系,大力宣传推介“天祝原生”农特产品,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

六、构建灵活渠道畅的营销体系。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搞活市场流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现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全覆盖,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6.2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2亿元。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力量,开展“舌尖上的交行”活动,依托在天津市蓟州区开设的“天祝原生”农产品专卖店和商超专柜、交通银行“买单吧”,加强消费扶贫,推广销售天祝农产品。举办特色节会。举办“自治县70周年县庆”、“六月六”民族传统赛马大会、“青藏之眼•绿色天祝”特色美食文化节等节会活动,以节会为平台,全方位展示推介天祝白牦牛、岔口驿马、藜麦、食用菌等农特产品。推动农特产品走出去。组织龙头企业参加“津洽会”“智能大会”“消费扶贫展销会”“蓟州梨园情文化旅游节”等农产品产销对接会15次。与交行无锡上海、苏州等33家地区分行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结对帮扶销售关系,完成消费扶贫3162.74万元。

编辑:王月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