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农业农村 >> 浏览文章

再出发 千年“岷归”冀望百亿级产业

2019年05月21日 甘肃经济日报 石军鹏 后斌杰 字体:

——岷县“产业扶贫三件宝”(上)

在岷县,十分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是“产业扶贫三件宝,药材蜂蜜猫尾草”,既一语道出了岷县的三大战略性产业,也道出了其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的支柱作用。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特殊的地理、气候、生态条件和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及日益便利的交通、通讯,赋予了岷县发展“特中特”“优中优”“独一份”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给钱给面,都不如引来致富产业实在。”如今的岷县,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群众,都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看作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这其中,以“岷归”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近15万吨,贡献了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首位产业名不虚传,甘肃道地药材第一大基地名副其实。

更引人瞩目的是,目前岷归种植面积近30万亩,产量6万吨以上,约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占全国出口量的90%以上。“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的地位越来越稳固,金字招牌也越来越闪亮。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岷县中药材产业再绘发展新蓝图。岷县县委、县政府甚至将能否做好中药材产业上升到历史责任、政治责任的高度,鞭策全县上下奋力开创新局面。

岷县县委副书记李开银说,岷县将中药材嵌入国家、省、市总体发展布局之中,高位谋划,高点推进,确保中药材产业沿着正确的路径和方向行进。

同时,岷县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省市场监管局及其所属药品监管局、省农科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携手,全方位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学研合作机制,打通政策、技术、信息等瓶颈制约,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岷归’作为甘肃第一中药材品牌、道地好药,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也是老百姓的金饭碗,承载了太多人的期许。”李开银说,岷县牢牢结合县域实际和中药材产业的阶段性特征,致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努力实现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开发。

以此出发,当下,一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的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正在岷州大地悄然打响。

岷县中药材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把绿色内涵找回来

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坚定的决心部署的一套组合拳,打出了一个“全省首创”,拉开了岷县中药材产业绿色崛起、全产业链开发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序幕。

岷县刮起“绿色风暴”——连续制定印发了《岷县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实施方案》《岷县中药材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岷县中药材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岷县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岷县中药材种植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及当归、黄芪、党参标准化绿色栽培要点等7个配套文件,强力推进中药材绿色种植。其目标指向,是“稳产量、提品质、护品牌”,高调打响“岷归”保卫战。

一系列专业术语堆积在一起,行外人看来不免枯燥、乏味,但经李开银一一解释后,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所承载的重大使命马上跃然于眼前。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岷归”日渐遭受侵蚀的情况下,要捍卫“岷归”品牌,走老路已不可持续,必须另辟新径。李开银说,绿色发展是惟一出路。坚决管住管死禁限用农药,是绿色崛起的基础。为此,县上制定了《岷县中药材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发布公告,一手到村到户广泛宣传,对违规使用者公开曝光,一手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禁限用农药黑窝点,彻底铲除地下销售链条。目前,全县已形成了“谁再用禁限用农药,谁就是岷县罪人”的共识。同时,岷县严格了行政问责,将禁限用农药使用情况纳入各乡镇考核,以秋季检测结果为导向,引导各乡镇积极落实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现在,岷县也已实现了禁限用农药全程监管。

禁限用农药不能使用,病虫害将如何防控?李开银介绍,县上同步出台了《岷县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提出了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控为主,化学防控为辅的防控办法。加上推行早期用药,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病虫害防治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正是中药材栽植的旺季,但行走在岷县的乡间田野,丝毫闻不到一丝农药的气味。弃用禁限用农药,成为了岷县药农的行动自觉。

两记重拳之后,基于“好药施好肥”“好药要好地”,岷县响鼓重锤,再施两记重拳。制定了《岷县中药材种植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在全县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肥;出台了《岷县中药材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改善耕地内在品质,提升可持续生产能力和产出药材的竞争力。

一套组合拳,打实了岷县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的底子。再接再厉,岷县又一口气推出了《岷县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实施方案》及当归、黄芪、党参标准化绿色栽培要点等配套文件,高举“标准化”旗帜,着力解决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组织模式陈旧的问题。

绿色崛起方案、意见和栽培要点建立健全之后,大规模的培训随之展开,变化也就此开始。岷县中药材种植先进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千家万户的分散化种植正在向“七统一分”为引领的专业合作社主导种植模式转变。

采访中,这些文件已汇编成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技术体系。李开银说,岷县建立的这一技术体系,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属于首创,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些文件经过了多次论证,集中了省上顶级专家的经验、探索与智慧,是全省中药材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记者在汇编中看到,为了推动中药材产业更好发展,岷县还成立了“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工作领导小组”,县上四大班子相关领导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均名列其中。“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工作技术指导小组”则集中了全县的骨干力量,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李开银感叹,岷县中药材产业绿色崛起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县上下工作都做得很扎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把附加值留在本地

广袤的岷州大地,另一个变化正在四处生发着。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已在田间地头铺展开来,“三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便是尝试之一。

据介绍,为助推中药材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岷县今年规划了建设三个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麻子川、寺沟万亩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闾井、蒲麻、申都万亩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梅川、西江万亩黄芪、党参标准化示范基地。三个基地全部以合作社作为种植主体,散户不再参与其中。

4月28日,记者前往麻子川镇,实地探访了麻子川、寺沟万亩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核心区当归已经栽种完毕,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正同当归苗一起生长。

麻子川镇党委书记汪三平、镇长张娜介绍,麻子川、寺沟万亩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坚持以“道地、绿色、生态”为核心,承担着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订单化、保险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试点任务,最终要探索实现当归种植的生态化。

麻子川、寺沟万亩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核心区位于麻子川镇麻子川村,占地面积2000亩。在这里,还上演着一场龙虎斗。

岷县农技站站长陈书珍介绍,示范基地核心区设有肥料试验区、农药试验区、降解膜试验区等。日前,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擂台比武大赛在基地正式启动。这一由省农业农村厅耕管总站发起的擂台赛,利用核心区的43亩耕地设置擂台,吸引了国内外29家有机肥、配方肥生产厂家参加。比赛时间从3月份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最终由主办方按照参赛规则,根据检验结果,统一对擂台赛参赛各方的肥料施用效果进行评估,评选出一批价格低廉、提质增效、经济环保的新型肥料供药农选用,从而达到改善土壤养分失衡、化肥减量使用的目的。

岷县“三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药材尚未产出,便已十分走俏,“药材基地变为药品基地”成为了现实。

之前,在岷县2019年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企业与合作社订单合同签约现场,9家中医药龙头企业与5个乡镇的19家合作社共签约了3万亩中药材销售订单,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甘肃九洲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在这次签约上,与麻子川镇乡巴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订单,“抢到”了合作社在示范基地种植的1500亩药材。

甘肃九洲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是岷县“药材变药品”加工企业中最年轻的一员,公司副总经理马中山介绍,2019年一季度,公司加工当归、黄芪、党参250多吨,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至目前,甘肃九洲天润已在岷县建立了4000多亩的种植基地。

甘肃九洲天润总规划投资3.5亿元,年设计加工中药材2500吨,完全建成后,可通过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农户标准化种植中药材1—1.8万亩。

据统计,目前岷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营销的企业有13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有1家制药企业和9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通过2015版GMP认证,2家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年加工中药材4万吨,产值10亿元,初步形成了膳食饮片、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提取物、化妆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格局。

李开银介绍,中药材加工成切片,每公斤增加值在4元左右。作为“中华瑰宝”,以“岷归”为主的岷县中药材开发大健康产品的空间十分巨大,岷县要争取80%左右的药材进一步深加工,把附加值留在本地。

构建“龙头企业+产业园+扶贫车间”产业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中,龙头企业负责研发、质量管理,产业园吸纳分散的龙头加工企业聚集、提供服务,扶贫车间则集中提高加工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李开银说,岷县目前正在努力招商引资,以期引进更多的龙头企业入驻。同时,正在争取汇报省政府,尽快将定西市上报的《甘肃省岷县开展以“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产业模式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园试点方案》上报国家药监局并协调获批,以打通政策瓶颈制约,助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把话语权掌握在手中

作为甘肃道地药材第一大基地,岷县拥有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傲人的药材交易规模与集散能力。

中国当归城——全国最大的当归交易市场、区域性药材交易中心,就坐落在岷县县城。4月29日一早,占地过百亩的中国当归城各个交易区挤满了岷县和周边县区的药农、贩运商,场内一个挨一个停满了满载药材的车子,四周的商铺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所占据,其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场面之壮观让人震撼不已。

岷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益云介绍,春节过后,中国当归城这一盛况从每天凌晨2时多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后15时结束,几乎天天如此。

2018年,中国当归城中药材交易量达到20万吨,交易额突破60亿元。

岷县县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同时显示,岷县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3家从事药材种植、贩运、销售,年交易量也不可小觑。岷县博顺源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虎永清去年为北京同仁堂和安徽亳州源和堂供药600多吨,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万元、毛利润近100万元。岷县康泰中药材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广军2018年销售高端药材200多吨,全部卖给了广东康美药业。

现在,改变也即将发生。今年,岷县提出要塑造“好药好价、优质优价”的市场格局。李开银介绍,要围绕当归,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内外贸合一的交易中心,并形成价格形成中心,把话语权掌握在手中。

同时,升级中国当归城,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药品”,通过新兴业态,打造全国、全球当归交易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升级、全价值链升值,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分享集成产业链开发带来的红利。

位于十里镇的甘肃聚合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耀眼的业绩,证明了“互联网+绿色药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金光大道”。

聚合泰公司负责人李爱军介绍,聚合泰除岷县总部外,在兰州、株洲还设有两个运营点,目前公司在天猫开店3家、在京东开店2家、在淘宝开店3家、在拼多多开店2家。另外,同时运营着2家微店,销售包括岷县中药材产品在内的商品98种。去年,公司线上销售当归70多吨、黄芪180吨,实现销售收入4800多万元;线下销售中药材产品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是省级优秀电商和甘肃最大的农产品电商之一。

相比传统交易,聚合泰公司线上250多吨当归、黄芪交易规模,数量不算太大,但从另一个维度观察,却是惊人异常。十里镇镇长权维坚说:“这可是一斤一斤、一小袋一小袋卖出来的。”

目前是聚合泰公司的销售淡季,即便如此,公司每天都会接到2000—3000单订单,收入8—10万元,需要三家快递公司的货车同时前来拉运。到了旺季,这一数字会攀升到5000—6000单。2018年“双11”,公司一天的订单就达到了5.5万单,打包工当月收入突破7000元。记者在打包现场看到,这些订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聚合泰公司同样拥有强大的带动能力。目前公司日正常用工78人,高峰期用工200多人。权维坚介绍,聚合泰公司固定带动200户贫困户,同时,还同镇上签订协议,另外再带动100户贫困户和8—10家合作社发展。每年给200户贫困户保底分红16万元,给村集体流转土地分红6万元。

中药材销售过程中,线下市场波动较大,“药贱伤农”时有发生,而线上产品直抵千家万户,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始终保持稳定,有效化解了风险,保护了药农利益。聚合泰公司小包装药材产品卖出的价格,往往是大宗交易药材价格的数倍,且畅销无阻。在这里,手工挑选的一斤装“野生老芪”卖到了298元,即便如此昂贵,一个月仍然能销售500多单。

建立以地块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也是岷县捍卫“岷归”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介绍,目前,岷县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制订和专用包装箱设计正在加紧进行,“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既可对岷县中药材生产、销售实行全过程管理,保证安全、有效、可追溯,更可防止外地药材冒充‘岷归’以次充好,损害‘岷归’品牌形象和价值。”

立足于省级层面如何更好地推动陇药发展,岷县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岷县县委、县政府认为,扁平化扩张已到尾声,纵深发展是优先选择。“陇药发展有两个支撑点,一是生物制药,二是围绕优势产品打造完整产业链。”

借鉴云南文山依托三七乘势而上打造千亿元大产业,李开银认为,“岷归”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开发潜力,完全可以围绕“岷归”打造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采访中,他希望省上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力量,统筹规划、统一行动,举全省之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编辑:庄宁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