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三雷镇:让“沉睡农宅”变身乡村振兴“活力股”
近年来,民勤县三雷镇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不断开拓探索工作思路,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让许多“沉睡农宅”在“蝶变”焕新中给村落带来新活力,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活力股”。
摸清家底、找准资源“沉睡”的“症结”
民勤县三雷镇因有民间祈雨的雷台分为上雷、中雷、下雷三村,得名三雷镇。地处县城西郊,区位优势明显,历史遗址众多。镇域面积49.5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村、90个社,户籍人口3862户、13384人,常住人口2633户、8083人。民红一级公路、民武公路、民西公路等穿镇过境。境内瑞安堡、圣容寺、镇国塔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历史久远,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沙井文化民俗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雷镇位于民勤县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村庄村内危旧老房数量较多,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这些闲置农宅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三雷镇党委、政府不断开拓探索工作思路,镇村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对辖区闲置农房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宅基地排查数据库,详细记录房屋位置、面积、权属等信息。共摸排全镇农村住宅3453户、闲置农房达177处,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多方学习取经,决定以闲置农宅盘活利用为突破口,探索出了“闲置农房+多元业态”的盘活路径,结合农户意愿,分类制定“自营、出租、入股”等盘活方案,将“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典型引领、激活农村“蝶变”的“引擎”
三雷镇下雷村毗邻民勤县畜禽交易、屠宰市场,全村有农宅275户,因人口外流导致10余处农房长期闲置。近年来,随着全县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大量外来养殖户、经销商纷纷涌入民勤,其中回族同胞因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差异面临租房难、吃喝难的问题。下雷村“两委”班子开拓思路、主动作为,探索出“回汉一家亲、民族共团结”的闲置农房租赁模式,精准摸排长期闲置和有出租意愿的房屋,统一修缮后租赁给回族养殖户和经销商,满足其生活需要,解决了回族同胞来民经商生活的后顾之忧。下雷村仅闲置房屋租赁,每年可增收上万元,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架起了回汉兄弟共同创业的“致富桥”,激活了农村繁荣的“新引擎”,实现双赢局面。
三雷镇上雷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跟随城市扩建工程的推进,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全村新建标准化的二层住宅楼230套,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由于部分村民长期外出务工,新建房屋闲置浪费严重,上雷村积极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新路径,沿街房屋被改造成餐饮店、便利店、洗车行等便民商业设施,既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入。例如:村民马中龙将自家一楼出租给一家特色餐厅,年租金达3.3万元;马能生将房屋整体出租给顺丰物流公司作为办公场所,年收入2.5万元;马中文、马中谦将房屋整体出租给洗车店经营,年收入2.3万元。此外,部分村民还利用闲置空间发展电商仓储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截至目前,上雷村已盘活闲置房屋126处,年租金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商业氛围的日渐繁荣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吸引1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更关键的是,闲置房屋的盘活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还激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经验启示、树立乡村“腾飞”的“标杆”
民勤县三雷镇因地制宜、探索出的“闲置农房+多元业态”的盘活路径,不仅破解了资源浪费难题,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村许多“沉睡资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活力股”。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经济效益显著。截至目前,全镇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00余处,吸引社会投资1500万元,带动餐饮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收300万元。
社会效益凸显。民勤县三雷镇让“空心村”焕发新生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返乡创业青年增加40余人,形成“人回乡、钱回流、业回迁”的良性循环。
可借鉴复制。三雷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统筹协调农户、企业、政府三方需求。在盘活闲置农房过程中,结合村庄特色定位业态,避免“千村一面”,尊重农户意愿,不断探索有效模式,建立“闲置农房+多元业态”的盘活路径,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民勤县三雷镇在盘活闲置农房工作中,除了租赁、改造外,还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将部分闲置农宅改造成了乡村旅游民宿、农产品加工作坊、农村电商服务驿站、群众文化娱乐室等,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的服务保障功能。通过这一探索,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找到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民勤县三雷镇进一步凭借城郊优势,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让更多沉睡的农宅华丽转身,引领村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