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杂粮长势旺 拓宽增收路
初秋时节,走进静宁县西北部乡镇小杂粮种植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糜子、谷子沉甸甸的穗子随风摇曳,荞麦花开雪白。各类小杂粮长势喜人,丰收的希望弥漫山野。
三合乡王湾村村民李国民正在谷田拔除杂草,他是该村种养大户,杂粮秸秆加工饲草喂养肉牛,牛粪还田,种养循环,效益良好。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糜谷,他笑着说:“今年我种植了12亩糜子,10亩谷子。牛粪肥力足,加之后期雨水多,糜谷长势很好,预计亩产要在600斤以上。”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合、原安、灵芝等西北部乡镇属高寒气候,层层梯田为杂粮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立足资源禀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杂粮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市场对接等多种举措,让小杂粮成为农民的“致富粮”。
为了提高杂粮产量和品质,静宁县农技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让农民种上了“优质种”“放心种”。
“以前种杂粮都是凭经验,现在有了技术员的指导,选对了品种,用上了新技术,不仅产量上去了,杂粮的品质也更好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灵芝乡魏岔村村民李彩霞说,她家今年种植了5亩荞麦,按照目前的长势,收入能比去年增加2000元。
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介绍,今年西北部5乡镇共推广种植糜谷和荞麦等特色小杂粮5.5万亩,其中选用的宁糜17号和陇谷23号种子抗逆性强,耐寒抗旱,产量高。根据当前长势,预计小杂粮总产量将达到1700吨。
随着杂粮产业的不断发展,静宁县推动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杂粮加工企业,开发出小米、杂粮面、炒面等系列特色产品。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小杂粮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公司小杂粮加工、销售,提升了杂粮的附加值,打开产品销售渠道,还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集体经济有收益,群众增收有保障。”静宁县三合乡润民农业生产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张林科说。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