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的绿色革命——凉州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见闻
盛夏时节,凉州区清源镇的麦田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种植大户林建军弯腰拾起一株麦穗,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往年这时候,麦秆细弱,遇风就倒。现在用了有机肥,麦秆粗壮得很,穗头也大,今年亩产至少能增两成。”
这样的变化,源自凉州区2021年启动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近年来,51.54万亩农田告别了单一的化肥依赖,重新拥抱来自养殖场的有机养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畜禽-粪肥-作物”物质循环链条。
数字背后,是土壤呼吸的变化,是农民观念的转变,更是一个地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选择。
“以前养殖场的粪水直接排到沟渠里,夏天臭气熏天,村民意见很大。”高坝镇养殖户代顺贤回忆道。转变发生在凉州区被确定为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后,成立了项目推进专班,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编制了五年实施方案。
“我们首先对23家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实行‘六有’标准准入考核。”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副站长梁万平介绍,所谓“六有”,就是要有主体、有规模、有场地、有技术、有设备、有基础。项目实施以来,服务主体购置配套翻抛机、洒粪车等设备450余台,开展技术培训45场次。
甘肃武威泽沃农牧专业合作社是最早参与试点的服务主体之一。理事长许金生带着记者参观他们的堆肥场:“我们集中收集养殖户的牛粪、羊粪,经过专业发酵处理,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现在周边镇村的种植户都抢着要。”
此外,凉州区还探索形成了“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处理还田+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沼液管道+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收集处理+种植基地”“沼气生产企业+沼液沼渣转运还田”4种服务模式,实现粪肥精准对接需求。2021—2024年,累计处理畜禽粪污290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年均提升0.25%,全区畜禽粪污基本得到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在清源镇的试验田,农技人员正在采集土样。“连续三年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从1.6%提升到2.1%。”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丽萍抓起一把土捻了捻,“看这团粒结构,疏松多孔,质地绵软,多像发好的面团。”
这样的变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清源镇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种植大户林建军指着一垄垄植株说:“用了有机肥后,土壤疏松了,马铃薯长势旺盛,品相好,产量还高。”
据统计,粪肥还田使全区亩均节本增效80元,23家服务组织年营收达1100万元,带动就业150余人,农产品品质提升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增加92个。
在地头,记者遇到正在查看玉米长势的种植户吉光廷。放眼望去,连片的玉米植株挺拔茁壮,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以前用化肥多,土壤板结严重。现在用了农家肥,地有劲了,庄稼长得旺,产量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他笑着说,“这绿色种养的路子,走对了!”
“最重要的是形成了良性循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丽萍表示,养殖户解决了污染难题,种植户减少了化肥用量,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来源:武威日报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