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敦煌:科技赋能破“碱”生金 万亩良田孕育希望

——敦煌市探索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新模式

2025年08月04日 甘肃三农在线 贺生兵 唐小艳

八月的敦煌,祁连雪水顺着千年古渠蜿蜒流淌,转渠口镇定西村的万亩棉田里,粉色棉朵在戈壁烈日下摇曳生姿,与远处鸣沙山的金色曲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塞上丰收的壮阔图景。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年前还是泛着白色盐霜的荒芜盐碱地,像大地的伤疤般沉寂。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与综合治理下,敦煌正让万亩盐碱地完成从“沉睡”到“觉醒”的美丽蜕变,为西北乃至全国盐碱地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郭家堡镇轻度盐碱区蓖麻长势8.jpg

郭家堡镇轻度盐碱区棉花长势10.jpg

直面盐碱之困:内陆盐区的治理紧迫性。敦煌地处西北内陆盐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带来了“先天挑战”——年降雨量稀少而蒸发量极大,土壤盐分极易在地表积聚。在全市37.72万亩耕地与园地中,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比不小,部分区域盐碱化程度已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耕地质量下降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 “卡脖子”问题。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土地,让盐碱地从“生态负担”变为“发展资源”,成为敦煌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课题。

郭家堡镇轻度盐碱区棉花长势11.jpg

郭家堡镇中度盐碱区蓖麻长势9.jpg

科技为笔:构建四维协同治理技术体系。面对盐碱难题,敦煌市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逐步探索出 “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 的四维技术模式,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理框架。一是农艺耕作:让作物与土壤 “和谐共生”。当地依据土壤盐碱特性,优化种植结构,在作物选择上引导农户种植棉花、向日葵等耐盐碱作物,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适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应用面积稳定在 18 万亩以上,通过精准测算土壤养分需求,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与 “干播湿出”、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腐殖酸类肥料等技术有机融合,有效降低土壤盐分。二是物理修复:重塑土壤“健康体魄”。首先通过深翻抑盐技术将盐分富集的表土翻入深层,切断土体毛细管的“盐分输送通道”,有效抑制盐分随水分蒸发返回地表。其次,实施培肥改土技术,通过增施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避免板结与次生盐渍化。此外,实施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的推广,让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经腐熟后转化为有机物质,使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升15%~20%,为作物生长打造 “疏松透气” 的土壤环境。三是动态监测:为治理装上“智慧眼睛”。精准治理离不开精准数据。敦煌市建立了全方位的盐碱地监测网络:设立24个长期评价样点,技术人员每年定点采样,通过土壤盐分、pH 值等指标掌握盐分变化;建成 2 个国家级、2 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纳入全国盐碱地监测体系;同时开展盐碱改良新产品、新技术筛选试验,为治理措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这套 “地面采样 + 定点监测 + 试验验证” 的监测体系,为盐碱地治理装上了 “智慧眼睛”,让每一寸土地的盐分变化都 “有迹可循”。四是科研攻关:借智借力突破技术瓶颈。积极搭建 “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验示范,从土壤机理研究到改良技术落地,全程联合治理实践。这种“高校智库+地方实践”的模式,让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农业大学将敦煌列为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正是对其科研价值与实践成效的高度认可。

郭家堡镇重度盐碱区蓖麻长势4.jpg

肃州镇重度盐碱区棉花长势12.jpg

分类施治:试点项目的“梯度治理”实践。根据盐碱化程度,将试点区域划分为轻、中、重三个梯度,实施差异化治理方案,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精准治疗”。轻度盐碱耕地示范区采用‘灌水压盐+农家肥+微生物菌剂’‘灌水压盐+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或‘灌水压盐 + 农家肥 + 微生物菌剂 + 土壤调理剂’模式。核心示范区采用‘灌水压盐 + 农家肥 + 微生物菌剂 + 商品有机肥 + 土壤调理剂 + 耐盐碱作物种植’模式。中度盐碱耕地示范区采用‘灌水压盐 + 土地翻耕 + 农家肥 + 微生物菌剂’‘灌水压盐+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或 ‘灌水压盐+农家肥+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组合模式。核心示范区采用‘灌水压盐+农家肥+微生物菌剂+商品有机肥+耐盐碱棉花种植’模式。重度盐碱耕地示范区采用‘灌水压盐+农家肥+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或‘灌水压盐+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拉砂压碱’模式。核心示范区采用‘灌水压盐+秸秆还田粉碎腐熟+农家肥+微生物菌剂+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耐盐碱作物种植’或‘拉砂压碱+农家肥+微生物菌剂+商品有机肥+耐盐碱作物种植’模式。通过开展不同作物品种、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的筛选田间试验,改善试点区域的土壤质量,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最终总结出适用于不同盐碱区的治理利用模式进行推广,实现盐碱耕地‘有盐无害’的目标任务,为敦煌乃至西北盐碱耕地治理提供‘敦煌方案’。

转渠口镇重度盐碱区蓖麻长势3.png

郭家堡镇镇轻度盐碱区棉花长势1.jpg

破“碱”成效:从荒芜到丰收的蝶变。2025年,敦煌市继续启动实施全省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在转渠口、郭家堡2个镇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总面积10050亩。按照“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精准施策,建立3个集中连片的千亩示范点,设立3个核心试验区,分别开展棉花、玉米、向日葵、蓖麻、蜜瓜、苜蓿等耐盐碱作物以及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改良产品的筛选试验。经过系统治理,敦煌盐碱地的“重生”已从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景,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不仅长出了棉花、蜜瓜、苜蓿,更成了农户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田,真正实现了从“生态负担”到“绿色粮仓”的跳跃。

从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到绿意盎然的希望田,敦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科技赋能,强化多方协作,用科技与智慧书写了“向盐碱地要耕地、要效益”的新篇章。这片土地的蜕变证明,只要找对方法、精准施策,盐碱地就能从“生态短板” 变为“发展长板”,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未来,随着治理技术的持续优化,会有更多“敦煌故事”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演,让更多盐碱地焕发新生机。

来源:敦煌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