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多措并举加强农业领域自然灾害预防
今年以来,随着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领域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凸显。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清水县农业农村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原则,积极行动,多措并举,科学应对,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强农业领域自然灾害预防工作。
工作专班推动,下好科学部署“先手棋”。坚持“专班推动、专人负责、专业靠前、专技应用”,迅速组建了由局相关股室及农技、农机、经作、农广等相关站所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自然灾害预防工作专班,依据各成员擅长领域及技术强项,采取“专业定产业、技术包产业”机制,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研判灾情形势,尤其在旱情发生后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当前农业自然灾害形势,安排部署抗旱减灾工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明确“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后复产”全链条责任。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
强化监测预警,筑牢防范应对“安全堤”。坚持“部门联动、乡镇配合、村户落实”,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协同联动、会商研判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精准研判灾情形势,共同应对农业自然灾害。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群、手机短信、农村广播等多种渠道,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传递给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让农民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减少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同时,建立了灾害预警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墒情、苗情、病虫情“三情”调查,及时发布农情信息,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截止目前,传递各类灾害天气信息23期,印发农业气象天气预警信息12期,下发农事指导专报7期,有效提高了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坚持靶向发力,打出综合施策“组合拳”。坚持指导服务先行,及时印发了《关于农作物抗旱工作的指导意见》,详细提出了越冬作物、春播作物、设施农业、园林果树等抗旱措施。成立4个工作组,根据旱情发展动态,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对重度受旱或成灾地块,通过改种补种生育期较短的杂粮、杂豆、蔬菜等作物,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邀请省农科院和天水农校专家教授同技术人员一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现场讲解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技术。培训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多个方面,包括如何选择抗灾品种、如何合理施肥灌溉、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示范等形式,让农民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和防灾减灾知识。结合“一喷三防”、配方施肥、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有力筑牢了农业生产基础,全力保粮增收减损。共举办小麦种植实用技术培训25期850人次,采购发放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等物资24.84吨,防治面积达到32.1万亩。
实施农业保险,筑牢民生保障“压舱石”。坚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兜底作用,夯实粮食生产根基,通过财政补贴这一杠杆,降低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保成本,有效分散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加大农业保险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保险参保率,共开办农业保险品种35个,粮油、果品、蔬菜、中药材、畜禽等全覆盖,落实早春开花类作物5.1万亩,种植业保险13.97万亩,苹果气象指数保险0.15万亩,养殖业保险2.63万头匹(只),受益农户9980户44542人次,切实发挥保险兜底作用。及时启动保险理赔程序,确保农民能够尽快获得保险赔偿,恢复生产,截止目前,受理农业保险理赔案件97件,赔付金额24.64万元。
下一步,县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全县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