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靖远县洪涝灾害后中药材应急管理指导意见

2025年06月25日 甘肃三农在线

近期由于强对流天气,使靖远北八乡、永新等乡镇,发生洪涝灾害,国家科技特派团中药材产业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中药材应急管理指导意见。

一、灾后紧急处理措施

1.排水清淤

48小时内开挖排水沟、启用抽水设备,清除田间积水,避免根系缺氧腐烂。

及时清理植株叶片、茎秆上的淤泥,恢复光合作用(尤其对枸杞、黄芪等根茎类药材)。

2.抢收与分类

可采收药材:对接近成熟或水淹较轻的药材(如盛花期前的金银花、成熟期枸杞),立即抢收,减少损失。

受损药材分类:

轻微损伤:清洗后晾晒或烘干,优先加工;

重度水泡(>24小时):分离销毁,避免霉变污染。

3.消毒防病

全田喷施50%多菌灵800倍液或3%中生菌素1000倍液,预防根腐病、霜霉病等病害(重点防控黄芪根腐、枸杞黑果病)。

土壤撒施生石灰(50-100kg/亩)或枯草芽孢杆菌粉剂,调节酸碱度并抑制土传病菌。

4.甘草紧急救护

疏水通氧:

优先深挖放射状排水沟(深40-50cm),因甘草主根深达1米以上,需快速降低深层土壤湿度。

人工破除地表板结层,用铁钎在植株周围扎孔(深30cm,间距20cm),促进氧气渗透。

根茎检查:

随机挖取代表性植株,切开主根观察:

▶表皮黄白、切面乳白→健康;

▶表皮褐变、切面发黏→已腐烂,立即标记区域。

消毒控病:

对腐烂区域灌根30%噁霉灵水剂1500倍液+5%氨基寡糖素(每株500ml),抑制根腐病和镰刀菌。

二、田间恢复管理

1.土壤修复

积水退后深翻土地(20-30cm),晒垡5-7天,降低土壤湿度,增加透气性。

增施腐熟农家肥(2-3吨/亩)+过磷酸钙(20kg/亩),恢复地力,避免直接使用化肥烧根。

2.植株救护

修剪:剪除腐烂枝叶(如枸杞、党参),保留健康枝条促新芽。

促根:喷施0.1%芸苔素内酯+0.2%磷酸二氢钾,缓解应激,促进新根生长。

3.补种改种

绝收地块改种短周期药材:如板蓝根(生长期3-4个月)、荆芥(60-70天),或种植绿豆等绿肥改良土壤。

补种苗源优先选择抗涝品种(如甘肃本地改良黄芪"陇芪1号")。

4.甘草根系修复

剪叶减负:

保留1/3健康叶片,剪除黄化、萎蔫枝叶,减少蒸腾负担。

促根再生:

喷施0.01%芸苔素内酯+0.3%磷酸二氢钾+5%黄腐酸钾(每7天1次,连续2次),修复根系细胞膜。

土壤改良:

根区撒施微生物菌肥(含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50kg/亩),与表土混匀,抑制病原菌定植。

三、仓储与加工应急

1.抢收药材处理

采用"三段式干燥法":

图片1(2).png

枸杞、甘草等糖分高药材,需在烘干后追加硫磺熏蒸(符合药典限量),防虫防霉。

2.仓库防潮

垫高货架(离地≥30cm),库内放置生石灰吸湿(每10m2放5kg),定期翻晒仓储药材。

3.甘草抢收与加工

采收判定:

水淹<24小时且主根未褐变→可抢收;

水淹>48小时→放弃采收(皂苷含量骤降)。

特殊干燥法:

图片1(1).png

防霉处理:

烘干后立即用臭氧发生器密闭熏蒸库房(浓度5ppm,2小时),替代硫磺避免二氧化硫残留。

四、长期防灾与政策支持

1.基础设施强化

修建田垄排水沟(深40cm,宽30cm),坡度>0.5%,确保排水畅通。

推广高垄栽培(垄高20-25cm),减少涝害风险。
2.保险与补贴

对接甘肃省中药材种植保险(如人保财险"陇药保"),申请灾情定损理赔。

申请农业农村部特色作物救灾补贴,用于种苗、肥料采购。

3.甘草种植模式优化

地形选择:

新种植区优先选择坡度>5°的旱坡地(如靖远永新乡、兴隆乡),避开低洼河谷。

起垄规范:

推行"高窄垄"栽培(垄高30cm,顶宽40cm),垄沟深挖50cm导流雨水。

五、重点药材管理示例

药材

关键风险

应对措施

甘草

主根腐烂、皂苷流失

深沟排水+噁霉灵灌根,抢收后剖根烘干

枸杞

黑果病、落果

喷代森锰锌+叶面肥,及时采摘成熟果

黄芪

根腐病、烂根

挖沟晒田,噁霉灵灌根

党参

茎基腐病

清除病株,轮作豆科作物

执行要点:

(1)7日内完成排水、消毒、抢收;

(2)15日内完成土壤修复与补种;

(3)持续监测病虫害至灾后3个月。

(4)甘草监测周期延长:灾后第10天、30天、60天三次挖根检查,发现腐烂扩散立即翻耕改种。

(5)改种方案调整:甘草绝收地块建议轮作板蓝根(忌连作豆科),或种植紫花苜蓿修复土壤。

建议立即成立县-乡两级应急小组,统筹农机、农资调配,最大程度降低药农损失。

来源: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西综合试验站
          国家科技特派团中药材产业组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