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甘谷县农旅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4月21日 甘肃三农在线

近年来,甘谷县聚焦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建设,把推进文旅农康深度融合工作与现代农业产业提升、乡村建设等工作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农旅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四园五带二集群”(四园:清溪河流域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磐安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甘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冷链物流加工园;五带:渭河川道区设施农业示范片带、泾甘路沿线万亩粮油示范片带、清溪河流域特色农业示范片带、散渡河流域“小拳头产品”特色产业示范片带、南部浅山区果椒产业示范片带;二集群:“甘谷辣椒”产业集群、生猪产业集群),全面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推动县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全县果椒、蔬菜、中药材、养殖业规模分别达到60万亩、32.23万亩、7.1万亩、310万头(只)。建成了安远镇设施蓝莓基地、阳光玫瑰、反季节樱桃、玲珑小番茄、“陇上椒”等集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全县产业升级发展。

以品牌认证为抓手,讲好甘谷果椒故事。始终将“甘味”品牌建设作为促进产业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力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印发了《甘谷县特色产业奖补办法》,对主导产业示范基地范围内发展蔬菜、果品、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落实奖补政策,促进甘味品牌基地标准化。目前,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8个,其中绿色食品52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累计创建“甘味”公用品牌1个、企业商标品牌10个,2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全国首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甘谷辣椒、甘谷花椒正在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形成了以“甘味”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同时,认真落实“甘味出陇”部署要求,积极组织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及“甘味”品牌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辣椒及调味料交易博览会等省内外展示展销活动。2024年,以甘谷辣椒为主的“甘味”农产品销量20.72万吨,销售额7.9亿元,出口额700余万元。

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在乡村建设中,紧紧“渭河、散渡河、清溪河、泾甘路沿线、县城-白家湾-古坡沿线和南后山区”6条乡村建设示范带,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东川路沿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与环境整治,在拓宽道路的同时,全面整治了沿线环境卫生,为城郊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样板;安礼路沿线依托安礼路改造对沿线进行整体提升,建成了集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在县城-白家湾-古坡沿线打造大像山镇五里铺村、白家湾乡李家湾村、白家湾乡马家河沟村、古坡镇杨家坪村、古坡镇大卜峪村、古坡镇店子村、古坡镇瓦泉峪村等重要节点,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已成为附近县区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注重人才培育,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紧盯人才振兴目标任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持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全县21个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40人,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750人、405个行政村共计农村实用人才13393人(林果种植6111人、蔬菜种植2572人、畜牧养殖753人、合作经济组织828人、民间艺人40人、其他类型3089人),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今后发展中,甘谷县将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文旅农康深度融合。一是开发农旅特色产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和特色餐饮业,开发农耕体验、亲子互动、农副产品制作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旅产品,不断拓展“农庄游”、“花季游”、“采摘游”等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农旅品牌融合,展销一体。同时,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思路,在磐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陇上椒辣椒基地、安远镇现代农业融合产业园,开展各种农旅融合活动,把特色产业发展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促使产业良性发展、休闲旅游人气兴旺。二是挖掘精品路线。充分挖掘农业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找好与甘谷美食、农耕文化、古坡草原等地方特色切合点,开发以田园休闲、户外运动、艺术研学旅游、美食旅游等为内容的乡村旅游路线,促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三是提升配套基础。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特色农家小院为基础,持续夯实住宿、餐饮、道路、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改善提升农村村容村貌。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