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高原农牧业 全链条革新绘就绿色振兴新图景
在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推进背景下,高原农牧区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逐步构建起“粪肥还田—耕地提质—秸秆回流—养殖利用”的资源循环模式。不仅破解了高原农业资源利用低效、生态脆弱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全产业链、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闭环循环:从“污染源”到“营养源”的蜕变
在高原农牧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区,满载腐熟粪肥的运输车在牧场与农田之间来回穿梭。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由具备堆沤腐熟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有机肥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了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转化。服务体系覆盖了粪肥收集、运输、腐熟、检测、还田的全流程,有力推动了粪肥利用的标准化、高效化。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着粪肥腐熟质量检测任务,实行批批检测、分级管理,确保肥源质量稳定可靠。
秸秆经过粉碎、氨化、发酵等工艺处理后,广泛应用于畜禽饲料与圈舍垫料。区域内的种养合作组织积极推动秸秆的集中回收与高效利用,打通了“农田—牧场”的流通渠道,构建起秸秆回流网络,既缓解了养殖户的饲料压力,又降低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风险。在部分示范区,秸秆加工环节逐步与养殖产业链融合,实现了秸秆物理处理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的协同运作。
在政策引导与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高原农牧区逐步构建起以“粪肥还田+秸秆回流”为核心的生态循环闭环。种养结合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的生动体现。
科技加持:高原农业装上“智慧芯”
推动绿色农业模式落地,离不开适宜区域特点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中,科研机构与县域农技部门合作开展有机-无机肥配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肥料利用效率评估等一系列田间试验,形成了适配高原土壤与作物结构的配方方案。依托万亩机械化示范区,集中展示了种养结合下施肥、种植、回收、处理等全流程绿色作业路径,为农户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样板。在重点区域推行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机械播种等现代农艺措施,逐步用科学技术手段取代传统经验方式。
科技赋能让高原农业告别“靠天吃饭”。在试点牧场中,智能饲喂系统根据牛羊的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自动调配秸秆饲料;在种植区域,配备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节水成效显著,示范区的青稞不仅亩产大幅提升,其品质更是成功达到绿色认证标准。
链式效应: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绿色循环农业体系的建立成效斐然。在万亩绿色种养示范区,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品质和安全性同步提升。作物品质改善后,价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推动农户从单一数量增长转向以品质为导向的收入提升路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日益树立,为农民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不仅是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更是产业链条的系统重构。在高原农牧区,依托粪肥处理、秸秆回收、有机肥生产等核心环节,逐步形成了涵盖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施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承接资源转化与产品输出职能,构建区域内循环服务网络。围绕粪肥资源化,衍生出堆沤设备制造、有机肥品牌销售、田间施用服务等多个增值环节,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与创业机会。
未来展望:打造高原农业“绿色样板”
高原农牧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深入推进,不仅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结构,还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粪肥还田、秸秆回流、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协同发力,逐步形成闭环运行、高效联动的绿色生产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当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传统农牧业正经历一场从“量”到“质”、从“粗”到“精”的系统性变革。高原农牧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探索,不仅为农牧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 “绿色样板”,更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生态惠民的壮美画卷。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