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武威市:找准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24年04月22日 甘肃三农在线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构建新型现代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武威市坚持将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首位,聚焦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提高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一、工作进展

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紧紧围绕“8+N”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导产业有序流转。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131.79万亩,种植粮食作物92.85万亩、蔬菜24.33万亩、中药材5.91万亩、林果4.62万亩、其他作物4.07万亩。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印发了《武威市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方案》《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及时转发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示范文本)》《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示范文本)》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构建了有序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体系。推动有序流转,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引导自愿流转、依法流转、有序流转。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146.61万亩,农户流转68.18万亩,家庭农场流转9.81万亩,专业合作社流转34.1万亩,企业流转29.95万亩,其他主体流转4.56万亩。健全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县、镇(乡)、村(社区)三级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成县级服务中心4个、乡镇服务站95个、村级服务点1048个,实现了级级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制度,建成县级仲裁委员会4个、乡镇调解委员会77个、村级调解小组1040个,构建了“乡镇调解、县区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聚焦公共服务,推动设施一体化配套。聚焦和美宜居,接续推进乡村示范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向村组覆盖、向农户延伸,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开展送规划下乡,816个发展类村庄实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补齐设施短板,以农房改造为重点,深入实施八改工程,开工建设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25个、农村抗震住房改造130户,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路基20公里、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950户。提升公共服务,开工建设幼儿园、中小学6所,12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已完成选址,远程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603人,招聘基层卫生人才53人,组建市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1支12人。整治人居环境,统筹县乡村三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3684处、道路交通重点区域环境问题709处,清理垃圾4.5万吨。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395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4698处。突出资源化利用,推广加厚地膜46.4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生物质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05%、84.4%、63.4%、90.2%。

聚集权益保障,推动宅基地试点改革。聚焦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稳慎推进凉州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农民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摸底调查。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宅”原则,采取“第三方技术公司实地调查+镇村核查完善”的方式,全面开展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调查入库宅基地16.74万宗、9.63万亩,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12.87万宗,建成凉州区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和“房地一体”地籍调查数据库。完善制度体系。紧紧围绕宅基地分配、审批、使用、流转等环节,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36万户、79.69万人;完善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制定出台《凉州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完成宅基地资格认定备案登记14.1万户。强化审批监管。全面启动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线上审批,积极推行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机构内部联动运行的联审联办制度,受理审批农村宅基地695宗、281.76亩。建立宅基地村级自治、镇级监管、区级督导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定期组织巡查,依法处置违法占地建房问题2起。有效盘活利用。制定出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宅基地赠予、继承、出租、互换等行为,为6845户流转宅基地按规定进行了“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定出台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管理办法,清理废旧宅基地7710宗。鼓励和引导各镇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流转(出租)宅基地63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推动入市交易。制定出台宅基地退出权(籍)管理、宅基地退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实施办法,城郊金沙、和平等镇5宗93.4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挂牌出让,敲响了《土地管理法》修订后甘肃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挂牌出让的第一锤。

二、存在问题

一是权益保障存在后顾之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权、宅基地分配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密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仍以户籍为主要依据。尤其是城郊乡镇的农村居民愈加不愿放弃农村户籍。

二是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不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往往将村集体经济收益权、宅基地分配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视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愿舍弃农村土地权利进城落户,导致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弱项。公共服务补短板的项目主要还是依托政府财政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软硬件支出覆盖面广、基数大,缺少市场化多元保障,长效运营维护压力较大,建设运营供给机制需要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集成合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涉及部门较多,统筹协调、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的难度较大,需强化多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村户籍制度体系。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农民的基本权利已基本确定。基于上述因素,应进一步探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三权”维护与户籍脱钩机制,以适应在新的改革调整情况下,农民的权益保障和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维护农民的稳定和谐。

(二)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支持退出“三权”资产的整合开发、异地置换和跨区域占补平衡,促进其在盘活利用中实现价值增值。建立健全退出土地收储整理制度,引导政策性银行为退出“三权”的收储和开发提供长期贷款支持,实现符合条件者愿退尽退、想退出时能退出。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条件的前提下,探索农业转移人口自愿以退出“三权”抵扣城市商品房价款、置换保障性住房、换取不低于本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退地农民养老保险,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三)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扎实有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生态环境满意度。聚焦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薄弱领域、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偏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加快建立区域、城乡合理、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