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全面提升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凝心聚力,加压奋进,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产业扩规增量、提档升级,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粗到精”“从弱到强”“从低到优”的转变。
一、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产业空间布局“从无到有”。我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破县域行政界限,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将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制定实施《加快建设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八大产业的指导意见》,发挥南部山区“高原冷凉”优势,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发挥中部川区“绿洲水土”优势,打造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发挥北部沙区“沙漠光热”优势,打造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8+N”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架势全面拉开,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发展格局,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根植于农业、符合武威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
二是加大种养结构调整,乡村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统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乡村产业规模“从小到大”。2022年,全市粮食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40.3万亩、122万吨,用不到全省6%的粮播面积生产了10%的粮食产量。全市羊、猪、鸡、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702万只、116万头、866万只、9.1万头,设施瓜菜、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吨、10.6万吨,蜜瓜、藜麦、茴香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11.6万亩、10万亩,均居全省第1位;牛存栏量80万头,居全省第2位。武威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食用菌、草食畜生产基地,所辖三县一区均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凉州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北方设施蔬菜供应基地。2022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15.13亿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9元、增长7%,农业增加值总量连续9年稳居全省第一,武威农业发展的领先优势持续巩固。
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链条“从短到长”。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坚持用“工”字诀念好“农”字经,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绿色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壮大。着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精准引进培育了伊利乳业、达利食品、牧原生猪、红太阳面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实现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全覆盖和链式扩张,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良好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条,聚焦具有比较优势、规模效应和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梳理确定重点打造“牛羊猪菜菌”及粮食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聚力奶产业,大力推进以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生物医药、彩印包装为主的百亿级奶产业链。特别是武威伊利项目落地实施后,带动奶牛存栏量从2018年的2.8万头发展9.1万头,由全省第4位跃居第1位,占全省的17.8%,乳制品加工产值从不足3000万元到突破10亿元,实现几何倍增式发展。
四是全力夯实发展根基,农业生产管理“从粗到精”。,立足农业节本提质、增产增效,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推农业生产管理“从粗到精”。抓良种繁育,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建立了古浪羊如祥、、民勤人参果脱毒育苗等种畜繁育基地,全市畜禽良种化率均达到93%以上,日光温室优质种苗统供率达97%。抓良技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226.4万亩,年推广农艺节水技术250万亩、旱作农业技术45万亩以上,农业单方水效益已提高到26.7元。抓良机推广,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16.6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0.8%。抓科技服务,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42个,打造农业科技示范点46个,2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持续在一线提供农业技术巡回服务。
五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从弱到强”。坚持“优势产业育农业主体、农业主体带动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市引培农业产业化企业215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982家,发展家庭农场6785家,培育了以顶乐农牧、甘肃伊牧兰为主的肉牛,以武威伊利、金宇浩睿、优然牧业为主的奶牛,以古浪森茂、武威普康、民勤同泽为主的肉羊,以凉州牧原、武威天祥为主的生猪,以甘肃华中、河西甜美、天祝富盛为主的蔬菜,以武威众兴、天祝臣祥为主的食用菌,以红太阳面业、甘肃达利、黄羊河集团为主的粮食,以田园牧歌、武威泰昆为主的饲草料等一大批配套企业集聚特色产业发展的新雁阵,形成了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发展格局,探索构建了民勤县纯种湖羊种羊场几何倍增的“五个一”、凉州区众兴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化生产带动就业”,凉州区华中露地蔬菜订单收购、民勤人参果及小茴香“能人带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建引领”等联农带农利益联接经营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和合理的利益联结分配方式,有效提升了助产增效、助农增收能力。
六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产品品质“从低到优”。农业生产过程中,深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为发展方向,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着力加强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定实施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标准147项,建成园艺作物标准园4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726个,日光温室22.5万亩、养殖暖棚4388万平方米,连续8年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凉州区、民勤县分别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2个,民勤肉羊、天祝白牦牛等5个农产品、腾盛港蔬、圣雪臣祥、一年一穗等37个企业商标列入“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名录,民勤蜜瓜产业园等4个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武威农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武威市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食用菌之乡”,所辖民勤县被命名为“中国肉羊之乡”“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天祝县被命名为“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增收慢的特点,特别是我市各县区受自然环境、立地条件等限制,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存在规模化、集约化层次和水平较低,同质化问题严重,亟须下大力持续跟进扶持,在资金上倾斜支持。
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很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员涌入大城市,特别是相对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趋势愈演愈烈,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大量向工业和城镇转移,乡村人才梯队出现断层,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
三、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应加大乡村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研究、支持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对接乡村产业。同时,建议对涉农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拓源。
二是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训,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培训,着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乡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支持。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