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园区:盐碱耕地分区分类施治 打造粮食安全“新粮仓”
初夏时节,走进兰州新区秦川园区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现场,农民们正忙着进行科学试验田的种植收尾工作。覆好的地膜如流动的银绸铺满大地,宛如给盐碱地穿上一层致密的 “防护服”,新铺设的滴灌带网蜿蜒如银蛇,均匀地喷洒着出苗水,细密的水珠浸润每一寸土地,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幅盐碱耕地变身 “新粮仓” 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项目负责人李德苍介绍,秦川园区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利用春季有利时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已基本完成了重、中、轻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田种植工作,重度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包括玉米、油葵、甜高粱、小茴香、蓖麻、甜菜、黄芪;中度盐碱地种植的作物有荞麦、藜麦、食葵和玉米;轻度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则有胡麻、马铃薯、玉米和大豆,下一步我们将做好试验田里不同耐盐作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工作。
据了解,秦川园区盐碱耕地总面积为25.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81%。其中,轻度盐碱耕地12.59万亩,中度盐碱耕地7.83万亩,重度盐碱耕地4.90万亩。2025年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任务面积1万亩,实际试点实施面积确定为10017.06 亩,占总盐碱耕地面积的3.96%。其中建设轻度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面积5671.70亩,建设中度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面积3190.04亩,建设重度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面积1155.32亩,轻度、中度、重度各含一个集中连片的核心示范区。
今年,秦川园区以 “良种+良肥+良法=良田” 为理念,深入剖析区域盐碱耕地实际情况,针对土壤盐碱化程度、质地差异等特点,构建起多维度综合治理体系。
在工程措施方面,通过滴灌控盐技术,对农作物实施精准灌溉和施肥,达到节水节肥的效果。农艺措施上,综合运用土地翻耕、松土开槽消除土壤障碍隔水层、“上膜下秸” 覆盖技术,并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土壤修复菌剂,优化土壤生态环境;生物措施依据盐碱地轻、中、重度分级,因地制宜搭配种植胡麻、藜麦、甜高粱等耐盐碱作物,形成差异化种植模式;化学措施则合理施用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活性,降低土壤含盐量;通过滴灌、喷施、冲施等方式施用酸性大量元素水溶肥,为作物精准提供生长所需养分。
通过分区分类推进综合治理,秦川园区将充分激活盐碱地资源潜力,稳步扩大农业生产版图。不仅如此,该园区还将聚焦盐碱耕地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筑牢坚实根基,探索出一条盐碱耕地高效利用的特色发展路径。
实习编辑:郭佳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