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花椒品质提升 绿色种养循环让耕地质量提升红利变农户收入
2025年10月26日 甘肃三农在线
						郑海燕
					
				
清晨7点的阳光刚洒在武都区安化镇的山坡上,王河村的李兰芳已经和乡亲们一起,背着竹篓开始了一天的“背粪”劳作。“早上7点开始背,到12点吃午饭,下午1点接着背,一直到5点才歇。”说起这看似辛苦的劳作,李兰芳脸上却满是笑意,“这个项目对我们帮助大得很!我们这些庄稼人,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经济收入也多了不少,真的特别荣幸、特别开心。”

在安化镇的山间地头,这样的场景处处可见。百余亩花椒林里,村民们背着粪肥穿梭在果树间,把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化作滋养土壤的优质养料。安化镇农业专干王金龙介绍,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安化镇党委政府主动对接区农技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在全镇北峪河两岸、六大片区全力推进粪肥还田。“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5000余亩粪肥还田,发放有机肥45吨,惠及2180户农户。”他话语间透着自豪,“这不仅破解了畜禽粪污处理的难题,实现了资源化循环利用,更减少了化肥用量,让农业污染降了下来,给咱安化镇的农业绿色转型铺了路。”

绿色种养循环的成效,在花椒树上结出了最直观的“果实”。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高世欣喜地说:“今年项目实施后,尽管受干旱影响,花椒产量减少了两成,但产量下降的同时,花椒颗粒更饱满,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市场售价达到了每斤50至60元。”对于椒农而言,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益增长,更意味着“种得好、卖得俏”的农业发展新图景。

武都区2025年的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正以“生态+农业+增收”的三重奏,在陇南山野间谱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乐章。这不仅是一次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乎土地、农民与未来的绿色实践,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让生态红利流淌进了每个农户的生活里。
编辑:谢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