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菜田焕新颜:连作障碍治理绘就丰产新图景
七月的靖远,日光温室里暖意蒸腾。豆角垂落如翡翠帘子,黄瓜顶花带刺挂满藤蔓,辣椒红得发亮,芹菜嫩得掐出水——各类蔬菜攒着劲儿地生长,一派绿意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陇原蔬菜之乡”,靖远县正依托2025年蔬菜产业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破解设施蔬菜连作难题,让这片承载着农户希望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连作障碍成发展“拦路虎”
靖远县是白银市和甘肃省蔬菜大县,设施蔬菜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7.3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高达41.5亿元。北湾镇的密刺黄瓜、东湾镇的冬季设施蔬菜,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然而,由于长期覆盖栽培、高强度连作,加之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设施蔬菜土壤病害加重等蔬菜连作障碍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减产,且对蔬菜生产产生持续危害。
走进一些温室,能明显看到作物生长受到影响。东湾镇三合村,辣椒连茬种植导致病害严重,植株萎靡,产量大幅下降。靖远县蔬菜研究发展局农技人员李富晖解释:“土壤中的病原菌在连作环境下大量繁殖,像‘镰刀菌’‘根结线虫’对茄果类蔬菜危害极大。而且,传统种植习惯致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盐分过度累积,作物自毒抑制现象频发,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
多管齐下破难题
面对困境,靖远县积极行动。深入开展2025年蔬菜产业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重点加强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在北湾镇新坪村和东湾镇三合村,打造两个“百亩攻关田”和两个“千亩示范方”。
在百亩攻关田,针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农技人员开展土样精准检测,示范推广高温闷棚、嫁接苗应用等综合治理技术;千亩示范方则重点推广嫁接育苗、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构建系统化治理体系。
“高温闷棚是攻克土传病害的‘利器’。”靖远县蔬菜研究发展局农艺师滕学琼介绍。在一处刚清棚的温室里,棚主正忙着处理因根结线虫病整棚侵染的地块,实施“石灰氮+高温闷棚”操作:闷棚前先适度灌溉,趁土壤湿润清理田间残株残叶;每亩撒入60—80公斤石灰氮颗粒,搭配农家肥深翻30厘米;覆盖地膜后膜下灌溉,关闭通风口利用夏季高温持续闷棚20天;结束后揭膜晾晒一周,整套流程环环相扣。
“操作时必须做好防护,撒石灰氮要戴手套、口罩;闷棚期间严禁入棚,安全是底线。”滕学琼特别强调。由于该技术在灭除病原菌和地下害虫的同时,也会减少土壤有益菌,因此闷棚后需及时补充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调节菌群平衡。
正在查看黄瓜长势的靖远县蔬菜研究发展局副局长高莹莹介绍:“今年的治理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到2700亩,我们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减少化肥用量,同时推行蔬菜轮作、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力求从多方面突破连作障碍。”
蔬菜产业焕新机
如今,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东湾镇三合村采用轮茬种植的温室里,豆角长势喜人,饱满的豆角一串串从枝叶间垂落。村民王大姐忙着采摘,笑着说:“轮茬种菜就是不一样,豆角病害少了,产量高了,我们钱包也鼓了!”
承包了9亩半地的王剑清主要种植辣椒,他兴奋地说:“今天雇了16个人采摘,一天能采5000斤左右。”采摘完成后,王剑清便马不停蹄地将辣椒装车,运给蔬菜代办。“现在一斤能卖到1.3到1.4元,而且是现金现结,特别省事。”
北湾镇新坪村,密刺黄瓜种植户陈彦林的八个棚里,黄瓜硕果累累,他说:“虽然今年天气忽冷忽热让黄瓜受到些许影响,但靠着新技术,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黄瓜已经摘了20多次,每次都有1000斤左右。”
走进蔬菜代办点,农户们正有条不紊地给黄瓜装箱,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分类,有的负责搬运,现场一片忙碌。负责人一边查看装箱情况,一边介绍:“我们会根据黄瓜的长度、粗细、品质进行分级,然后发往全国各地。”
路思文在中堡村种了112亩葱,利用水压盐碱的方法改良土壤,目前葱长势良好,预计8月15日左右就能采收。
通过一系列举措,靖远县力争实现蔬菜产量提高10%,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5%至20%、30%至50%,土传病害导致的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靖远县蔬菜产业在困境中破局,在科技的加持下,正向着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