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以智慧农业赋能旱作区冬小麦生产
为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张家川县农技中心组织项目相关人员积极参加4月30日召开的我省“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线上启动会”。启动会上,张家川县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周治国围绕旱作区冬小麦智慧农业试点工作分享经验,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范例。
张家川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雨养农业区,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干旱严重制约小麦产量。近年来,在省农技总站支持下,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多个项目,成功搭建起1个县级智慧农业“阳光智慧云平台”,集成数据分析、专家会诊、应急指挥功能;建成3个土壤墒情监测站与N个手机终端智能设备,开展“田头课堂”和远程问诊,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智慧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试点工作中,张家川县创新技术与机制双轮驱动。技术层面,构建智慧监测网络,3座土壤墒情监测站自动采集12项土壤及环境参数,结合远程摄像头实现“四情”动态监测2024-2025年冬春利用监测预警减少小麦冻害损失超20%;推广无人机植保作业,完成核心区7500亩“一喷三防”,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10%以上;建立核心区耕地“地块”级数字地图,整合农技推广全流程服务。机制层面,形成政企研农“四方协作”模式,政府年投入300万元,注册甘肃麦淇种业公司;联合多所院校攻关,引进新品种、技术;以党建引领,推行“保底收益+增产分红”订单农业,激活农户参与热情。
目前,“三区”联动成效显著。核心示范区持续升级梁山镇岳山村“四情”监测基地,配备智能监测设备;辐射带动区绘制全县小麦生产数字化布局图,以梁山镇万亩良种繁育基地为标杆,带动20万亩小麦智慧化生产;政策保障区整合各级项目资金,形成政策合力。
未来,张家川县将围绕“一核心两流域三道梁”布局,扩大智能墒情监测覆盖至80%种植区,深化智慧农机应用,推动“张家川良种”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全产业链,为全省旱作区农业现代化贡献可推广、可复制的“旱作样板”。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