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四月春耕忙 废旧农膜“再生记”
四月的庄浪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也是废旧农膜清理回收的窗口期,在庄浪县层叠如浪、错落有致的梯田间,十余辆大卡车穿梭于田间地头,满载着银白乌黑的废旧地膜驶向集中回收点。这场持续二十余天的“白色革命”正为即将铺开的春耕画卷擦亮生态底色。
政策领航,构建回收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庄浪县积极响应,全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全民参与”的回收体系,将曾经被视作“白色负担”的废旧农膜,转化为循环利用的“绿色财富”。
庄浪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强军介绍说:“为持续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力度,我们统筹资源调配,压实工作责任,以建成的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和19个专业化回收网点为主体,按照新旧地膜不低于6:1的比例进行“以旧换新”工作;各乡镇严格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进村入户,宣传动员,积极组织群众捡拾田间地埂废旧地膜。至目前,共回收废旧农膜1130余吨,回收率达17%,回收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在南坪镇大庄村,种植户靳安富手捧着刚兑换来的新地膜,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去年我种了18亩玉米,把地里的旧地膜全都清理出来,换了6卷新地膜。今年铺的就是去年换的,而今年换的这些,明年还能接着用。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地膜的循环利用,省下了不少成本。”
田间地头,奏响回收乐章
在永宁镇层层叠叠的梯田间,黑色地膜曾在春日暖阳下反射着光芒,为农作物的生长保驾护航。如今,地膜完成使命,回收工作正有序进行。田间地头,一辆辆大卡车停在田间地头,车身被白色和黑色的废旧地膜包裹着,像一个个巨型的“花卷”。农民们穿梭在田埂间,将废旧农膜搬运上车,他们额头布满汗珠,却干劲十足。“以前这地膜用完扔地里,时间长了地都不长庄稼,现在好了,政府组织回收,还给补贴,咱种地更有盼头!”一位大叔笑着说道,手中的动作不停。
柳梁镇的农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农户们热情高涨,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捡拾废旧农膜。56岁的王秀兰正弓着腰,专注地在玉米地里揭膜。只见她熟练地用铁锹轻轻一挑,黑色地膜便从冻土上剥离,裹挟着黄土在风中沙沙作响。“现在大家都知道要保护土地了,把这些地膜收起来,明年种地才更有保障!”王秀兰说道。
工厂蜕变,实现循环新生
从各个乡镇收集而来的废旧地膜,被大卡车源源不断地运往附近的回收点。在通化镇废旧回收网点,轰鸣的装载机正忙碌地将废旧地膜往运输车上装,在大型机器的高效运作下,废旧地膜被有序转运。网点的工作人员则在一旁有条不紊地进行分类、登记等工作,确保每一片废旧地膜都能得到妥善处理。“以前这些废旧地膜到处乱扔,对土地危害极大,现在好了,都能回收再利用。”网点负责人感慨地说。
走进庄浪县源茂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春日的阳光洒在一辆辆满载废旧农膜的货车上,反射出斑驳的光影,现场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废旧农膜经过一道道资源化利用工序,被破碎、清洗、造粒最终变成了崭新的农膜。这种旧膜变新膜的过程,不仅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公司负责人李贵奇介绍:“我们公司从 2007 年开始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工作,常年以回收加工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颗粒为主。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多年参与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奖代补项目,带动农户积极捡拾废旧农膜。目前,公司颗粒生产车间及设备齐全,已加工塑料颗粒 4000 多吨。今年,在全县回收废旧农膜 900 吨,加工利用 235 吨,资源化利用率达 26.1%。”
庄浪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国斌介绍:“今年,我们依托百万亩梯田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和黑色全膜垄作侧播技术为主的高效旱作农业生产技术,覆盖面积达70多万亩。同时,积极推广厚度大于0.015mm的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面积达63万亩。从生产源头入手,通过加厚地膜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废旧农膜捡拾难的问题。目前,我县年均回收量达到5000吨以上,回收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
四月的风掠过梯田,新地膜正随春耕铺展,废旧农膜的“再生之旅”让土地告别白色污染。从田间捡拾到工厂再造,庄浪县用行动编织起农膜循环利用的绿色网络。这场始于田间的“白色革命”,是庄浪县对土地生态的守护、对绿色农业的探索。当废旧农膜的“重生”引擎持续轰鸣,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梯田,正用行动书写着农业与生态共生的绿色答卷。
编辑:谢小刚